6月25日,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在京發布2021年中國黑土地土壤關鍵參量高光譜反演技術成果。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星載高光譜團隊負責人劉銀年研究員線上參加發布會并代表載荷研制方發言。上海技物所研制的5米光學衛星和高分五號衛星可見短波紅外高光譜相機在黑土地土壤關鍵參量信息獲取方面發揮了重要應用價值。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中國黑土地土壤關鍵參量高光譜反演技術成果在時效性、區域性、準確性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豐富了我國現有黑土地本底數據,在黑土地保護相關工作中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是高水平衛星遙感技術服務黑土地保護利用的成功實踐。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童慶禧院士表示,“我國高光譜衛星綜合觀測能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中國黑土地土壤關鍵參量高光譜反演技術成果是一項非常具有創新性、引領性的工作”。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司長姚華軍表示,“是自然資源部高光譜衛星應用技術試驗邁向業務應用的堅實一步,是衛星遙感技術服務自然資源質量與生態監測的成功實踐”。
利用上海技物所研制的高光譜相機獲取的2019-2021年衛星高光譜影像3488景(1255.7萬平方公里),我國成功實現了土壤有機質、砂粒、粉粒、粘粒四種土壤關鍵參量信息的量化反演,編制形成了高光譜反演圖、地塊統計分級圖、縣域分級占比統計圖和縣域統計分級圖四種專題圖件。同時,反演結果與地面樣本測試結果具有較好的一致性。以上成果可滿足像元、地塊以及區域尺度上的不同應用需求,具有區域性、時效性、準確性等方面優勢,進一步豐富了我國現有黑土地本底數據,在黑土地保護相關工作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5米光學業務衛星是我國自然資源部主持建設的我國首顆民用高光譜業務衛星,于2019年9月12日成功發射,至今已經獲取全球陸表高光譜觀測數據20萬景(相當于75個我國國土面積)。目前,國土衛星中心已率先建立起一整套高空間與高光譜協同的自然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技術與指標體系。后續,除了高光譜土壤監測應用外,高光譜相機獲取的數據還將用于開展我國太湖、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和滇池等重點湖庫目標以及長江、岷江重點河流重點干流區段水質遙感監測;開展三江源、祁連山等重點生態功能區、敏感脆弱區植被生態遙感監測工作,相關技術成果可為國土空間規劃、生態保護修復規劃的編制,承載力分析以及相關修復工程的實施提供支撐。
供稿:星載高光譜研制團隊
編輯、審核:行政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