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一、 實驗室簡介
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是1985年中國科學院首批開放實驗室之一,1989年國家計委批準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1992年通過驗收。自1989年至2017年的國家評估中連續七次獲得優秀,多次評為“先進集體”,多次評為國家科技計劃執行優秀團隊。
研究方向:窄禁帶半導體材料、物理與應用;半導體量子結構中的量子態調控與應用;單光子探測和主動探測技術;新型紅外光譜學新方法與應用;固態新材料、紅外低能激發與輸運。
實驗室面向紅外物理的國際學術前沿,針對空間光電技術跨代發展需求已形成較完備的紅外物理學科方向布局,在“紅外物理、材料、器件及其光電探測新方法研究”領域,確立了實驗室的研究重點在窄禁帶半導體物理、量子態調控、低能元激發物理、光譜學新技術、光電探測新方法與應用等方面。面向空間光電技術的國家重大需求,把探索光電過程中重要科學問題和解決國家對光電技術的重大需求相結合,努力把實驗室建設成國內一流、國際先進水平的紅外光電子學及其前瞻性紅外光電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基地和紅外領域高層次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基地;使之成為一個在全國和國際學術界有影響的、對發展我國高新技術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問題有作為的、對人類空間光電科學技術有貢獻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二、 承擔和完成科研任務能力
實驗室承擔了科技部、基金委等一系列國家重大重點科研項目與型號任務。近3年內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省部級一等獎,中科院杰出成就獎和突出貢獻者稱號等多項。
圍繞實驗室的定位和目標,針對我國空間光電技術由單一模式探測向多模式探測跨代發展需求已形成完備的紅外物理學科方向布局,在“紅外物理、材料、器件和光電探測新方法研究及相關應用系統”領域等方面做了系統研究工作。實驗室所形成的應用基礎研究成果推動了我國空間探測技術的發展,近三年獲得多項標志性成果,聚焦核心元器件“卡脖子”技術,支撐起了我國空間紅外有效載荷,部分國際領先。
實驗室近三年在學術期刊發表科技論文350多篇,包括Science、Nature electron等;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報告和報告194人次。
三、 創新水平與貢獻
實驗室從紅外物理學科上支撐起了我國空間紅外有效載荷,實現了我國空間紅外探測技術自主可控,形成了由國家使命性任務牽引下的光電探測系統、探測器技術和紅外物理機理認知全創新鏈協同發展的學科特點。
實驗室應用基礎研究與依托單位航天工程任務協同發展,形成了新機理-新材料-新器件-新技術和空間驗證與應用的全創新鏈發展模式,并在我國空間紅外探測載荷技術發展中形成了必要的學科支撐,實驗室基礎研究在研究所的工程應用中展示了對國家的空間有效載荷跨代發展做出了重要科學貢獻,部分載荷技術在國際上顯現出領跑的特征。在基礎前沿方面,被認為是“……探測的新思路,……探測的新機理”。在器件應用方面,被國際氣象組織專家認為“……氣象衛星的重大突破,中國氣象部門將在這一領域走在前列”。在系統演示驗證方面,自由空間的量子通信的驗證,國際未見報道。
四、 資源共享與開放交流
建立了完善的設備、資源共享機制,最大化資源利用效益,提升實驗室資源管理利用水平,實現大型實驗儀器的高度共享和高效利用。共享平臺的儀器設備實行統一管理、專人負責、分層管理的模式,實驗室負責對大型儀器設備共享活動進行統籌協調。所有開放共享的儀器設備必須配備穩定的管理人員,按照相關要求開展工作,有計劃地開展業務培訓、學習和交流,保證共享儀器設備高質量的運行。
近三年來新增開放課題30項。實驗室積極組織和參加各類學術交流活動。近三年共邀請國內外76位專家進行學術訪問;研究人員參加各類會議并作會議邀請報告132余次。同時作為青少年科普基地,向社會公眾特別是大專院校及高中小學生開放。
五、 科技影響力
實驗室的基礎研究成果在研究所的工程演示驗證上,在基礎研究方面,主要支撐了關鍵技術的突破用于我國陸地觀測、大氣觀測和海洋觀測等民用遙感衛星與科學實驗衛星上。風云四號衛星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在國際上率先于36000km高度實現了對大氣的高精度高光譜垂直探測,填補了靜止軌道三維精細遙感的空白。在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領域,滿足了星地量子通信中對偏振信息保持的需求,為促進我國在空間量子通信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做出了應有貢獻,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重大國際影響。
六、 人才隊伍
實驗室科研團隊建設始終圍繞著實驗室定位需求而進行的。實驗室需要在國家空間光電技術快速發展中,實現在應用基礎研究,特別是紅外物理研究方面的基礎支撐作用,就需要該領域形成可以將紅外系統、紅外器件與紅外機理三方面交叉融合研究的綜合性的團隊,以紅外系統研究適應國家重大工程的牽引、以紅外器件研究支持紅外系統的跨代、以紅外機理研究推動紅外器件與系統技術的變革,協同地進行“紅外物理、材料、器件及其光電探測新方法研究”領域應用基礎研究。
實驗室固定人員75人,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4名、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1名、各類國家級人才43人次、研究員33人、具有博士學位科研人員67名。在讀博士研究生71人,在讀碩士研究生83人,在站博士后10人?,F有學術帶頭人近30人,40歲以下研究骨干比例為43.4%。
行政秘書:韓老師、陶老師
電話:021-25051396